床墊高度、床墊厚度怎麼選?掌握 5 原則,找到舒適的睡眠支撐

床墊高度、床墊厚度怎麼選?掌握 5 原則,找到舒適的睡眠支撐

床墊高度、床墊厚度很重要嗎?許多人在選購床墊時,往往只專注於軟硬度和材質,卻忽略了這兩個影響睡眠體驗的關鍵指標。


床墊高度、床墊厚度,會影響支撐感與包覆感,也左右上下床的安全與便利,是影響睡眠舒適與使用便利的關鍵。


想挑選出最合適的床墊,就必須了解市場上的床墊高度、厚度與實際使用需求,找到最平衡的組合~


目錄

  • ▼ 床墊高度 / 厚度常見規格總整理!
  • ▼ 挑選床墊高度 / 厚度的 5 大黃金原則
  • ▼ 選擇錯誤床墊高度 / 厚度可能的影響有哪些?
  • ▼ 找到專屬你的理想床墊高度 / 厚度
  • ▼ 床墊高度 / 厚度常見 FAQ 一次解答


床墊高度 / 厚度常見規格總整理!

不同的床墊厚度對應不同的睡眠需求與族群。


床墊高度、厚度差異直接反映在床墊內部的支撐層(如彈簧)與舒適層(如乳膠、泡棉)的配置多寡。


以下將市面上主要的床墊厚度分為四大類,幫助你快速了解哪一種最適合自己:


1. 薄型床墊(5~15cm)

多為泡棉、乳膠或記憶棉材質,輕便、易搬動,常用於兒童床、宿舍或加墊使用。


由於支撐層有限,不建議成人長期作為主睡床墊,容易導致壓力集中與支撐不足。


MR. LIVING 天絲防蟎減壓記憶薄墊,擁有六道好眠配方,雙層慢回彈記憶棉,專利零壓記憶棉,給你雙倍舒適睡感~


女性趴臥在實木床架上鋪有薄墊的床上,展現不同睡姿的舒適度,說明在床墊上鋪上薄墊帶來更好的舒適度

2. 一般床墊(20~30cm)

在支撐與舒適之間取得良好平衡,是多數成人的首選床墊高度、厚度。


常見結構包含獨立筒彈簧、乳膠層或記憶泡棉,適合各類睡姿。


MR. LIVING 護腰護脊減壓記憶床墊涼感減壓記憶床墊皆屬此類,能提供穩定承托與良好包覆感~


延伸閱讀:床墊推薦:3款專為台灣人設計床墊+選購技巧與床墊迷思全解析


臥室擺設米色布床頭板與床架,搭配護腰護脊減壓記憶雙人床墊,提供不同風格的床墊高度選擇參考,營造簡約舒適的臥室空間設計

3. 厚床墊(30~40cm)

結構更複雜,通常為「獨立筒+乳膠+舒適泡棉」的多層複合設計。


厚度增加能提升包覆性與穩定度,特別適合體重較重或偏好柔軟包覆感的使用者。不過,厚床墊重量也較高,搬動時需注意安全與空間尺寸。


4. 加厚床墊(40cm 以上)

多見於歐美市場,通常具備多層舒適層或雙層獨立筒結構,支撐性強、包覆感明顯。


但因重量大、搬運不便,若搭配高床架,需留意總高度是否影響上下床便利。


床墊類型

厚度範圍 (cm)

主要特性

適用建議

薄型床墊

5~15cm

泡棉 / 乳膠 / 記憶棉,無獨立彈簧,輕便好搬

兒童床、宿舍或加墊,不建議成人長期使用

一般床墊

20~30cm

支撐與舒適平衡,常見獨立筒+舒適層設計

多數成人首選,適合各種睡姿與標準體重者

厚床墊

30~40cm

多層複合或加高獨立筒,舒適層更豐富

體重較重、側睡或喜柔軟包覆感者

加厚床墊

40cm 以上

舒適層堆疊多,支撐力強,躺感偏軟

特殊需求或國外款,重量大,搬運與床包需注意


挑選床墊高度 / 厚度的 5 大黃金原則

要找到最合適的床墊組合,可以從以下五個面向著手,兼顧人體工學、支撐性與實用美感。


1. 依身高與人體工學決定理想離地高度

女性坐在實木床架上的床墊邊緣,展現床墊良好的支撐力,說明床墊高度影響上下床便利性與美觀

  • 坐在床緣時,雙足能穩踩地面、膝蓋約呈 90 度,起身不需用手撐或「跳上床」,代表高度合適。

  • 多數成人在床面離地約 40~65 cm 內能取得省力與安全的平衡;若有長者或行動不便者,優先微調到更易起身的個人化高度(可略低、或接近膝高)。

  • 快速檢核:腳跟穩、膝不過高、坐站過程順暢不費力。


2. 搭配床架高度,確保總高度安全與平衡

  • 低床架:搭配厚床墊,保持坐臥舒適與視覺比例。

  • 高箱式 / 收納床架:適合中厚或薄墊,避免總高超過 65 cm,影響上下床便利。

  • 建議順序:先選床墊,再搭配床架,或以床架高度回推適合床墊厚度。


3. 考量體重與年齡,選擇適合的支撐厚度

  • 體重偏重者:選厚墊,支撐核心穩定,避免下陷。

  • 一般大眾:20~30 cm 即可,達到支撐與舒適平衡。

  • 長者或行動不便者:選總高度較低、床緣穩定的床墊,降低跌倒與起身困難。

  • 效果:正確厚度能分散壓力、減少脊椎負擔,提升睡眠舒適。


女性正躺在床墊與記憶棉枕頭上安睡,特寫強調床墊與枕頭的搭配能支撐頸椎,幫助深度睡眠,是選擇床墊高度的關鍵

4. 根據睡眠習慣判斷厚度與材質層次

不同睡姿對床墊厚度需求不同:


  • 一般床墊厚度多落在 20~30公分,這個厚度能夠平衡舒適與支撐,適合廣大成人用戶,並滿足多種睡姿需求,包括較普遍的側睡、仰睡與趴睡。

  • 側睡者:偏好柔軟包覆感,選厚~加厚床墊,緩衝肩臀壓力。

  • 仰睡 / 趴睡者:適合支撐力較強的中厚床墊,保持脊椎自然曲線。

  • 對於側睡者而言,就算在 20~30公分的厚度範圍內,多層舒適層的設計也能提供足夠的緩衝與包覆感,必要時可搭配薄墊等輔助工具優化睡眠體驗。

  • 厚度與材質層次會直接影響壓力分佈與深層睡眠品質,選擇時應以「是否支撐均勻」為優先考量。


    延伸閱讀:床墊材質怎麼選?乳膠vs記憶vs彈簧床墊,3 種常見床墊材質推薦


夜晚臥室女士側躺在床墊上,展現床墊的舒適包覆感,提醒床墊厚度影響睡眠溫度與舒適度

5. 空間美學與實用性:預留床包與保潔墊空間

  • 臥室比例:床墊高度需與房間比例協調,避免視覺壓迫。

  • 寢具包覆:測量床墊厚度時加上床包與保潔墊厚度(約 3~5 cm),確保完整包覆、不易鬆脫。

  • 使用便利:檢視床頭櫃、抽屜及走道,避免床過高影響日常動線。


這 5 大原則能幫助你將身高、體重、睡眠習慣、床架高度與臥室環境結合,找到專屬你的「理想床墊高度與厚度」,兼顧舒適、安全與美觀!


選擇錯誤床墊高度 / 厚度可能的影響有哪些?

挑錯床墊厚度 / 高度,不只會降低睡眠品質,也可能增加日常使用風險。


理想的床墊厚度 / 高度應同時兼顧「支撐到位」與「上下床省力安全」,才能真正提升整體體驗。


1. 床墊過高:

  • 上下床需要額外用力、重心不穩,對長者、兒童或行動不便者尤為不友善。

  • 總高度過高容易干擾床頭櫃、抽屜或上掀收納的開合,造成動線受阻與使用不便。

  • 檢查做法: 坐在床緣時雙腳須能穩踩地面、膝蓋約呈 90 度角,起身時不需用手大力撐或「跳上床」。


2. 床墊過薄:

  • 支撐不足,缺乏足夠的支撐層,容易導致「睡到底」的感覺,使人體直接接觸到床板。

  • 長期下來,壓力集中在肩膀與腰部,造成脊椎排列不良或肌肉緊繃。

  • 檢查做法: 平躺或側躺時觀察臀肩是否過度下陷、翻身是否卡滯;若明顯貼到底或感覺彈簧突起,厚度與結構需升級。


床墊剖面圖展示內部的獨立筒彈簧結構,上方放置12KG壺鈴測試支撐性,強調床墊能提供優異的抗壓與支撐力

3. 結構不當:

  • 即使厚度足夠,若支撐層密度不足、彈簧規格偏弱、舒適層比例過高或邊緣未加強,仍可能造成腰臀下陷、床緣坐沉或「軟而不托」。

  • 檢查做法: 試躺時確認脊椎能維持自然曲線、翻身不費力;試坐床邊評估是否明顯塌陷影響起身與安全。

  • 建議要點

    1. 以 90 度坐姿為基準: 先量使用者膝高,讓床面離地高度能使雙腳平放、膝蓋約呈 90 度角,確保上下床穩定省力。

    2. 厚度重點在支撐與舒適平衡:

      • 側睡者可選稍厚、包覆感較佳的舒適層。

      • 仰睡或趴睡者建議選支撐穩定的中厚款。

      • 長者則應在支撐足夠的前提下,降低總高度以利起身。

    3. 同步檢查配套: 確認床包深度與保潔墊厚度是否合適,避免鬆脫或包不下;並檢查床頭櫃、抽屜與上掀收納是否受高度影響。



找到專屬你的理想床墊高度 / 厚度

女性坐在床墊上伸展,露出舒適的笑容,畫面呈現床墊的良好回彈力與彈性,有助於找到最符合人體工學的床墊支撐

床墊高度、床墊厚度不只是床墊尺寸問題,而是影響睡眠舒適度、安全性與支撐力的關鍵。高度關乎上下床的便利與安全,厚度則影響脊椎承托與壓力分散。建議實際試躺、測量床架與膝高,確保總高落在舒適範圍內。


若床墊出現下陷、支撐力減弱或早晨易痠痛,也別忘了定期檢視床墊更換時機


掌握五大原則:黃金離地高度、床架搭配、身形與睡姿、結構層設計、寢具包覆空間,就能找到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床墊組合。


還在猶豫該選哪款床墊嗎?MR. LIVING 居家先生專為台灣人體型與睡眠習慣打造多款減壓床墊減壓薄墊,結合多層結構與穩定支撐,提供門市試躺體驗與 10 年保固,讓你安心挑選最適合的床墊。


親自體驗 MR. LIVING 床墊的完美睡眠支撐,為每一晚帶來穩定承托與深度好眠。


床墊高度 / 厚度常見 FAQ 一次解答

薄床墊適合成人長期使用嗎?

<

不建議成人長期使用薄床墊。


薄墊支撐層有限,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腰背壓力不均,導致腰酸背痛,並影響脊椎健康,僅適合短期或加墊使用。


床墊太厚會影響床包或床架嗎?

<

床墊太厚會影響床包或床架。


太厚的床墊容易超出床架邊框或讓床包難以包覆。高床架搭厚床,總高可能過高不易起身,影響上下床的便利性。建議先量床架深度與床包可包覆高度,再決定厚度。


常見床墊類型的高度範圍是多少?

<

不同功能的床墊,其厚度(即高度範圍)也有所不同。以下為市面上常見的床墊厚度區間:


  • 薄型床墊:5~15 cm

  • 一般床墊:20~30 cm

  • 厚床墊:30~40 cm

  • 加厚床墊:40 cm 以上


  • 小提醒: 25~30 cm 屬於一般床墊與厚床墊的交界帶。消費者在選購時,不必執著於規格名稱,依內層結構與實際體感做決定即可。


床太高怎麼辦?

<

若床墊過厚,可換較低床架;若床架過高,可選較薄床墊。


長者可加裝床邊扶手輔助。


以「90 度坐姿」檢查床墊 + 床架高度:坐在床緣時雙腳平放地面、膝蓋約 90 度,起身不需用力撐,即為合適高度。


調整方式:

  • 更換較低床腳或床架

  • 改用較薄床墊或移除加厚墊

  • 長者可搭配扶手或輔助工具,確保安全上下床


床墊厚度與床架高度怎麼搭配?

<

低床架建議搭配較厚床墊,高床架則適合中厚或薄墊,重點是讓床面總高落在理想離地高度 40~65 cm。這樣可兼顧上下床安全、省力與臥室視覺比例。


如何挑選適合的床墊厚度?

<

挑選床墊厚度的關鍵不在於越厚越好,而是必須符合個人的身體條件與睡眠需求。您可以參考以下核心因素:


  1. 依據體重:

    • 體重較重者:建議選擇厚墊,以獲得更紮實的支撐核心和足夠的舒適層,防止身體過度下陷,避免「睡到底」。

    • 體重標準或較輕者: 選擇一般床墊厚度 / 高度即可滿足支撐與舒適度的需求。


  2. 依據睡姿:

    • 側睡者: 由於身體曲線起伏大,需要較厚的舒適層來緩衝肩部和臀部壓力。

      在20~30公分的床墊厚度範圍內,只要舒適層設計充分,也能提供良好的緩衝與支撐,必要時可搭配薄墊提升包覆感。

    • 仰睡或趴睡者: 適合一般床墊厚度,以確保脊椎維持自然對齊,避免過度陷入。

    • 常翻身者:可選 20~30 公分床墊,提供穩定承托,適應多種睡姿。


  3. 依據床架:

    • 床架本身較低: 可搭配較厚的床墊,以將床面總高提升到適合上下床的範圍。


  4. 依其他使用需求挑選

    • 床頭櫃:確認床墊放入床架後,不會卡住床頭櫃門或抽屜。

    • 床包與保潔墊:選購前確認尺寸可包覆床墊總高度,避免太小套不上或太大鬆脫。一般 25~35 公分床墊最容易與床包匹配,超過 40 公分需選用加大或訂製床包。


  5. 注意事項


床墊與薄墊,如何做選擇呢?

<

選擇薄墊或床墊時,應依使用需求與睡眠時長做判斷:


  1. 薄墊(床上加墊):
    • 適合兒童、宿舍、短期或想微調躺感時使用,例如硬床加墊或客房床墊。

    • 薄墊僅提供表層舒適層,無法替代床墊的支撐功能,也無法修復原床結構性下陷。

  2. 一般/厚墊:
    • 適合大多數成人長期使用,兼顧支撐與舒適。搭配合宜床架高度,可提供穩定承托與良好躺感,是日常睡眠的首選。


長期主睡建議選擇床墊,薄墊僅作輔助使用。選對厚度與搭配,才能兼顧舒適、支撐與使用便利!


一般床墊高度幾公分?

<
  • 床墊厚度:大部分成人床墊厚度約 20~30 公分,是最常見的選擇。這個厚度範圍在舒適層和支撐層之間取得良好平衡,能滿足多數成人的睡眠需求。

    床墊的舒適度與支撐力,主要來自內部結構和材質設計,不一定隨厚度增加而成正比,因此選擇時請以實際睡感為主。

  • 床面離地高度(床架+床墊):建議控制在 40~65 公分,可依身高調整,上下床更安全、輕鬆。

  • 簡單判斷:厚度在 20~30 公分之間的床墊,適合不同偏好與體型的人群,可依內層結構及體感選擇。


床高度多少合適?

<

理想床高指「床架+床墊」的總高度。


  • 以坐姿 90 度原則量測最準:坐在床邊雙腳能踩穩、膝蓋約成 90 度、起身不費力,即為合適高度。

  • 多數成人的好起身範圍:約 40~65 cm(依身高、腿長略有差異)。

  • 腳跟穩、膝不過高、不用手大力撐就能起身。

  • 家有長者/行動不便者:可再微調偏低一點,讓坐下與站起更省力、更穩定。


床墊越厚越好嗎?

<

床墊不一定越厚越好。


床墊厚度增加確實能提升包覆感與舒適度,但如果支撐結構不足,仍可能出現下陷問題。關鍵在於內部材質與結構設計,而非單純厚度。


挑選時應考慮身高、體重、睡姿以及床架高度,避免因過厚影響床包包覆或上下床便利。選擇與自身需求相符的厚度,才是最理想的床墊。


相關文章

相關商品

商品提供『免費延後出貨 與 90天交期緩衝』的服務,待您新居裝修完工後再行收貨;有此需求者,請您務必於訂單成立時告知,以為您於訂單交期上備註。後續若需『提前出貨』則得視當下商品有無現貨進行安排。

提醒您~遇交期需『二次延後』或因『客戶個人因素』,超過90天仍無法進行配送,該商品自逾期之翌日(即第91日)起,每10日酌收商品金額5%之寄倉費。且商品擺放過久,而產生品質變異或損壞等風險須由客戶自行負責。

保固
  • 結構性保固服務僅商品本身,不包含運費/樓層費及其他任何形式之服務費用。
  • 服務地區僅限台灣本島。
  • 超過保固效期後,部分能提供品項維修的服務,會依商品檢測情況另行報價維修費用。

請放心~只要是商品有相關疑慮或者問題,我們都將盡力協助處理。若遇到商品停產已久,可能遇無零件更換或無法維修的狀況,敬請見諒。

非保固範圍

商品於保固效期內,因個人家居環境、使用及操作不當導致商品損壞者,恕無法提供保固服務,說明如下

  • 存放失當、使用方法有誤而造成損壞者,含非正常性的損耗、不當清潔、不當切割/刮傷/斷裂、重壓、過熱、受潮發霉、浸水淋雨、鏽蝕、遺失零組件等。
  • 自行改裝、使用非居家先生的配件或不適配裝置而造成損壞者。
  • 自行組裝拆除、修補或搬移產品而造成損壞者。
  • 因天災或不可抗拒之外力而造成商品損壞者。
  • 保固權益不得轉讓,限原始購買人享有。
  • 耗材品類(皮/布面、泡棉、零組件等)及個人衛生用品、贈品、出清特賣品與展品 非保固範疇。
居家先生股份有限公司 |統一編號 65905937 ©Copyright 2022 by MR. LIVING. All Rights Reserved.